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高中化学家教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05-12 17:49:28


化学高中家教学习,对于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掌握化学学习的知识点,提高化学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我多年的化学家教经验,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中化学家教的技巧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做好高中家教工作,取得好的化学家教成绩。

教材不再只是单纯承载知识的“教本”,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学本”。在课标中,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描述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善于运用教学策略,积极培育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科学探究。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为: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价值观的学习活动过程。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究、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顺利而有效。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做好的几件事:

讲清基本概念 提高课堂效率

搞好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课堂

讲清基本概念,深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酸式盐:酸中的氢部分被中和的产物

在讨论盐类的水解时,不是马上介绍盐的水解,而是先讨论弱电解质的电离特征。因为弱电解质的电离跟盐类的水解有密切的联系。

经过讨论弱电解质的电离特征,引出盐类的水解,再分析水解的过程,通过问题:“碳酸钡溶液显酸性还是碱性?”巩固理解定义,去找定义里的关键词,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

对概念的教学,适宜从不同的角度多次理解,让学生“腹背受敌”,在“战争”中经受考验,发展成长。

提高课堂效率

精心设计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废止满堂灌

一是备教材,要深入钻研,吃透教材内容;二是备大纲,要研究大纲,对教学目的及对教材内容中各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层次要了如指掌;三是备学生,要对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知识基础,思想倾向及个别差异等心中有数;四是备教法,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环节,要对教法精心设计并随时补充修定,在运用时又能视具体情况,不生搬硬套,灵活性运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注意中心不是自己所讲解的内容,而是看学生是如何思考的;五是备教后情况,对教学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成功”与“不足”等都要及时小结反思,以便以后改进。牢牢掌握一个原则,即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搞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满意,或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指责等,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坏,从而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继而老师一上课心里就烦,对教师所讲知识也烦,甚至跟教师产生对抗,你让这样做我偏那样做,学生的这种不良情感必然导致知识的传授过程受阻,宛如向板结成一块的花盆中灌水,虽然上面满溢,可是实际渗透滋润不多。

创设和谐课堂 唤起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教师为了唤起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愉快而自愿地接受知识,使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熟练的教师总是善于用心血把它演化成“点石成金”的艺术。比如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先提供一个思路,让学生先自己来动脑、动手解决,而不是让学生看老师如何一步一步的解决。教师要因势利导,必先知“势”顺“势”,然后导之以道,方可称之“引”的艺术。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本专题编写的基本出发点是:

(1)作为《化学1》的第1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本专题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有关物质的分类和转化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分散系、原子结构等重要概念,将要进行过滤、萃取等物质的分离实验,这些都是后阶段化学学习必要的基础。所以本专题的学习将为后阶段的化学学习和高中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打下必要的基础。

(2)让学生大致了解化学学科与人类发展的紧密关系。

(3)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范围,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学科的基本方法。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9.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 作用。

二、课时建议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课时

物质的量 2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1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 1课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与本单元有关的要求是: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程要求是: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2.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关注现代化学发展的新成就。

可引导学生收集20世纪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或制成PPT文稿,展示交流。

3.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引入本单元,除了可以利用教材第2页的插图外,也可利用其他图片、录像和一些媒体素材来引发学生思考。如利用有关铜、铝、铁等材料应用的素材提问:

(1)化学物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要应用,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请各位同学各自在纸上写出一些实例,再进行交流。

(2)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曾有意识地利用化学物质来制作什么工具吗?

(3)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进行这样的实验(或有没有看见他人进行过这样的实验):用一种化学物质来制取另一种化学物质?

教学设计中要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从已有的记忆和基础为起点,进入新问题的研究,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如在开始讨论“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下列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

在以往的化学学习中,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纯净的化学物质?举出6种以上的例子。

可以做成PPT或学案。

需要讲清以下问题:

①物质的分类和组成

②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及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根据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揭示物质转化所遵循的规律,少走弯路。

③物质发生转化往往需要一定的条件

④物质之间的转化(酸碱盐氧化物之间)

⑤反应的类型

⑥根据化合价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2 物质的量

建议先介绍物质的量是一种新的物理量,--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个微粒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近似为6.02×1023mol-1,显然

1molC-12中含约有6.02×1023个碳原子,质量为12g,所以

1molCO2中约含有6.02×1023个氧气分子,质量为32g

1molH2O中约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质量为18g

1.5molH2SO4中约含有 个硫酸分子,质量为 g

3molCO2中约含有 个碳原子,质量为 g

12.04×1023个氧气分子,物质的量为 mol,质量为 g

问题:为什么规定12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这样有什么好处?

1mol物质的质量用克为单位时,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然后再讨论例题1,注意强调有效数字、带单位运算和计算格式。

物质的聚集状态

本课时的关键是讲清气体不同于固体和液体的特点,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而该距离又受温度、压强的影响,所以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近似相等。其他问题都可以在次基础上推倒出来。

在讲解例题2时,要注意强调单位,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上下单位相同,左右单位对应”。

物质的分散系

先把实验做好,认识校体的性质

做好电解质溶液的导电实验,讨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和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3.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了解生产和研究中经常要用中和滴定等方法进行定量测定。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6.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二、课时建议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课时

常见物质的检验 1课时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2课时

1.按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一物质的定性检验一溶液的配制和定量测定的顺序安排教材内容,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难度由低到高。一步一步深入。

2.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素材,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内容较多。如,向溴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提取溴、氯化铵和硫酸铵晶体中所含离子的检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等。用不同素材进行不同的活动和探究。如利用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设计分离实验的方案,根据粗盐中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不同性质的杂质设计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案。

3.化学实验也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专题1的第二单元中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的分离方法、物质检验方法、溶液的配制和分析方法,旨在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这是新课程教材与传统教材最重要的不同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与本单元有关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条:

初步学会常见物质的检验。

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初步学习蒸馏、萃取等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以了解实验操作步骤和训练实验操作技能为主。相关内容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过程中逐步提高。

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在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过程中,感受获得成功的愉悦,学会合作与分享。

能够根据实验目的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通过必修课程中有关化学实验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关加深和拓展的实验内容在选修模块《实验化学》主题2中继续学习。

课时1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以“你知道吗”引出问题,做好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充分思考,拿出解决方案。然后教师总结。

为了将杂质除尽,每步加入的试剂往往是过量的,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要将上一步试剂除去。检验杂质是否被触尽,实际上是检验某种离子是否存在(或被除尽)。

最好让学生亲手做实验,让学生在亲手实验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从中掌握相关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实验的方法。

课时2 常见物质的检验

让学生做好“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细致观察是成功的基础。实验态度的一丝不苟、实验数据的认真记录是实验的重要环节,而实验过程中的细致观察,特别是对一些反常现象的观察尤为重要。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实验态度和实验习惯的培养。遵守实验操作规则、注意实验安全问题、防止实验室污染等肯定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要加以充分重视。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这些是D级要求。

课时3、4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通过“溶液的配制及分析”介绍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概念是化学学习中必需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概念在生产和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可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看成是溶液的定量分析的基础,由此让学生知道在定量分析中经常要从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入手。

化学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安全,进实验室要遵守实验室规则,实验时要注意废液、废气、废渣的处理,这是化学实验常识,也是学习化学实验过程中一种必须提高的实验修养。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这方面内容。要注意的是,这类内容在教材中不可能占较多的篇幅,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有机渗透。这是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初次接触大量实验内容的单元,能否处理好这一关键非常重要。例如在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应及时补充关于四氯化碳、溴单质的处理方法;在使用酸、碱等物质时,须强调酸、碱的使用规则;在配制0.100 mol•L-1碳酸钠溶液时,进行实验误差、定量实验操作规则的教育等。

下一课时对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配制做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2.通过从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到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等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3.通过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等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4.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知道这类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反应初步了解镁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5.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知道同位素等概念。

二、课时建议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课时

原子的构成 1课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与本单元有关的要求是:

(1)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查阅资料并讨论: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

(2)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查阅20世纪化学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资料(或观看录像),与同学交流讨论。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4)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法,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得出结论。多考虑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最新认识成果。

教学设计中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千万不要在知识上再作过多的拓宽和深化,以免加重学生负担。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基本观点。可以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得到许多原子有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等规律,为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外层电子结构的变化打下基础。这些内容的教学,可结合教材中的素材,让学生自主讨论,自己完成并得出结论,教师不宜过多的包办代替。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等内容在《化学2》主题1和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中学习。

关于原子结构只要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暂不作要求。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本专题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参观利用海水资源的企业或展示企业的主要生产流程,让学生认识海水中主要化学物质的提取过程;通过展示工业上阳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的图片或模型,及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氯碱工业的生产原理,认识氯气及由氯气生产的产品的性质和用途;通过氯气、钠的性质的探索实验,让学生在掌握氯气、钠的性质的同时,知道人们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实验法,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认识溴、碘和镁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通过对比掌握氯、溴、碘性质的差异和钠与镁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形成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我探究,发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离子浓度减小的规律。

第一单元氯、澳、碘及其化合物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从海水或海产品中提取氯、溴、碘单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道氯、溴、碘单质的性质及其差异,认识卤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知道如何区分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转移。能简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标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3.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形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知道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4.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习,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二、课时建议

氯气的生产原理 2课时

氯气的性质 2课时

溴、碘的提取 1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1课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本单元的学习提出如下要求和活动探究建议:

(1)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3)实验:溶液中Ag+、CO32-、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氯气的漂白性。

(4)查阅资料:日常生活中的含氯化合物。

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符合实际的教学设计。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在获取新信息的同时,更注重探索获取新信息的方法,强调通过学生实践活动获取感性认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氯气的生产原理

“氯气的生产原理”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思路组织教学。

通过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在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解决好的。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和网上素材,如《天工开物》一书中的海水晒盐图和现代海水晒盐的录像资料都是很好的“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的教学素材。

在创设的情景中,提出如下问题:

(1)每一立方千米的海水中含氯化钠4×107t,氯气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人类是如何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并生产氯气的?

(2)工厂以氯化钠为原料生产氯气,还能得到什么产品?

(3)氯气有哪些性质?在氯气生产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氯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人类应用氯气能生产哪些产品?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了解氯气的生产原理、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现象、生产实践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做好演示实验(电压适当高点,现象明显),带领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1)从气体的颜色和气味可知在电极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气体。

(2)从滴有酚酞的氯化钠溶液变红可知电解过程中有氢氧化钠生成。

(3)从反应物为H2O和NaCl,可分析产生的气体为O2、Cl2和H2中的两种。

(4)从一支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可知该气体不可能是氢气或氧气,则一定是氯气。

(5)检验生成的气体,仔细分析现象,可知一个电极上生成了氢气。

(6)综合归纳上述分析,可写出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化学方程式。

(7)综合分析,可初步了解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理解该实验的电解原理。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及操作暂不作要求。但对将来准备继续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说,还是要了解的。可以结合课本上的装置,应该进行必要的讨论,比如: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如何控制生成氯气的速度

加热过猛,酸滴得过快会有什么后果

氯气中易混入什么气体,如何除去,等等

氯气的性质

了解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与水、碱的反应,知道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

氯气的性质内容比较丰富,可以结合的资料内容比较多,氯气的用途和毒性,氯气的反应现象等,可以制成录象或PPT,在学习这些内容时,还要注意分析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为后面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做准备。

溴、碘的提取

让学生充分体验卤素间的置换关系,分析化合价的变化。另一个内容就是结合材料想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知识,以增加学习的兴趣,比如,氯气能使淀粉碘化钾溶液会看到溶液变蓝,继续通氯气溶液蓝色褪去。碘化银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溴化银的感光作用等。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工业生产碘的录象。

氧化还原反应

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逐步理解物质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暂不作要求。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能配平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学会用单线桥、双线桥表示其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电子得失守恒原理在化学计算等方面的应用暂不作要求。

实验指导

1.氯气的制备方法

制备氯气的方法有很多,工业制备要注意原料的易得和廉价,制备的产率要高,通常选择由海水提取NaCl并精制后,电解其饱和水溶液来制备;实验室制备主要考虑反应方便、快速,

一般用氧化还原的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把Cl-氧化为Cl2,此类氧化剂的选择有很多。以下为制备氯气的几种方法:

(1)工业常用制备方法:在阳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中,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制取氯气,同时得到NaOH和H2等产品,这是氯碱工业的主要反应。

(2)实验室常用制备方法: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氯气。

(3)实验室可用的其他方法: 。

a.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

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此反应不需要加热,制取装置与浓盐酸跟二氧化锰反应的装置相同(不要酒精灯)。由于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能得到大量的氯气,所以要靠调节浓盐酸的滴入量来控制反应速率。这也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制取氯气的方法。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反应很剧烈时应停止加入浓盐酸。

b.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

KClO3+6HCl=KCl+3H2O+3Cl2↑

此反应不需加热,生成氯气的速率快,但有许多副反应发生,得到的氯气不纯净,含有 ClO2、Cl2O、HClO、HClO2、O2、HCl等杂质,特别是ClO2和Cl2O极易爆炸。

c.漂白粉(或其他次氯酸盐)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

ClO-+Cl-+2H+=H2O+Cl2↑

此反应同样有副产物产生。

d.重铬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

K2Cr2O7+14HCl=2KCl+2CrCl3+3Cl2↑+7H2O

此方法与a方法类似。因有重金属元素铬参与,为防止引起污染,产物必须严格回收处理,不可随意排放。一般在有其他方法时不建议使用此法制备。

2.检验氯气性质的实验

如图,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浓盐酸倒入分液漏斗内,打开活塞,让少量浓盐酸流入U形试管底部后,立即关闭活塞。浓盐酸与U形试管底部的高锰酸钾反应生成的氯气在 U形试管中上升,分别与浸在滤纸上的淀粉碘化钾溶液、溴化钾溶液反应,使湿润的有色纸条褪色。玻璃管中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U形试管中剩余的氯气。

3.测定氯水成分的实验

问题设计:(1)氯气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根据氯水的成分,分析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将发生怎样的反应?

实验设计:(1)观察氯水的颜色,初步作出推测;(2)往新制的氯水中滴加石蕊试液。

讨论与分析:实验(1)中氯水的颜色呈浅黄绿色,可推断出氯水中有氯分子,说明氯气溶于水有物理变化发生;实验(2)的现象是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具有酸性

和漂白性的物质,有化学变化发生。

结论:(1)氯气溶于水,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2)氯水的成分为Cl2、 H2O、HCl、HClO;(3)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有漂白作用,而且是永久性漂白。

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验证氯水的成分中有氯分子、盐酸、次氯酸:

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盛有氯水的试剂瓶口(不要接触试剂瓶),如果试纸变蓝,说明氯水中含有氯分子。用玻璃棒蘸氯水滴在pH试纸上,试纸显红色后又褪色,说明氯水呈酸性且存在强氧化性物质,具有漂白作用。再向氯水中加入苯,振荡分层,向下层溶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结果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说明溶液中也有氧化性物质;如果向下层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粉末,则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以上实验说明,氯气溶于水,一部分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所以氯水中含有氯分子、盐酸、次氯酸。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钠、镁单质的生产原理。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认识钠、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能通过实验研究、对比研究来了解碳酸钠的性质,并知道它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

4.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二、课时建议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1课时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1课时

离子反应 1课时

镁的提取及应用 1课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与本单元有关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条: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可在过氧化钠特殊用途中列举。

CO32-与酸的分步反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3内容标准第4点)。

实验指导

1.钠与水的反应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中,要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钠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红)。

为了便于收集钠与水反应中产生的氢气,实验时可采用其他的实验装置。如用矿泉水瓶、试管收集,并检验氢气。

2.钠与氯气反应实验的改进

将新切取并用滤纸吸去煤油的一小块金属钠,放入具支试管中,然后按照图所示安装好,加热金属钠。到钠熔化成光亮的球状时,立即通入氯气,并停止加热,此时可看到钠剧烈燃烧并生成大量白烟,片刻,试管内壁各处都附着一层白色固体。为了证明白色固体为NaCl可以做如下补充实验。

反应完成后,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使白色固体溶解,然后将此溶液分成两份:一份进行焰色反应,可以看到火焰呈黄色,证明有Na+存在;向另一份中加入几滴AgNO3溶液,出现大量白色沉淀,再加入少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Cl-存在。从而说明此白色固体确实是NaCl。

对此改进实验有几点需要说明:(1)有时候熔融的钠跟

氯气接触时会产生黑烟,这是因为钠表面的煤油没除尽,煤油中的碳氢化合物跟氯气反应,游离出了碳。(2)具支试管的支管应通到10%的NaOH溶液中,防止过多的氯气逸散到空气中。(3)钠刚熔化时就要通入氯气,如果钠熔化前通入氯气,钠的表面会生成一层氯化钠;如果钠熔化后还不通氯气,钠的表面会蒙上一层氧化物薄膜。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实验效果。(4)氯气最好经过干燥:(5)通入氯气的量不要太多,以免逸出污染空气;但也不能太少,以免NaOH溶液倒吸。

3.镁与硫酸亚铁溶液的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亚铁溶液,并投入一根擦去氧化膜的镁条,待反应完全后,用磁铁靠在试管壁上,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该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下列现象:(1)亚铁离子的颜色变浅;(2)有大量的气体产生;(3)将磁铁靠在试管壁上可观察到溶液中有一定量的铁粉被磁铁吸引。由于硫酸亚铁溶液是酸性的(硫酸亚铁水解的结果),镁与硫酸亚铁溶液中的氢离子反应放出氢气,但放出氢气的同时,镁也与硫酸亚铁溶液中的亚铁离子反应而置换出单质铁。化学方程式如下:

Fe+2H+=Fe2++H2↑ Fe2++Mg=Mg2++Fe

离子反应

电解质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

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要注意(也就是说,强弱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

(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是相对的。例如,在一般浓度的水溶液中,醋酸是弱电解质,只能发生部分电离,但在极稀的溶液中,醋酸也是完全电离的;在溶液浓度不大时,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但在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氢氧化钠也不是完全电离的。

(2)许多难溶于水的离子化合物,一般都是强电解质,如硫酸钡等。尽管硫酸钡难溶解于水,但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和溶解于水的部分都是完全电离的。

做好实验,让学生体验电解质的强弱是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中学阶段划分电解质的强弱是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这是理解和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关键。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较复杂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暂不作要求。

了解Cl-、SO42-、CO32-、Al3+、Fe3+、NH4+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等内容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化学反应原理》主题3内容标准第1点)。

镁的提取及应用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A级。可以通过播放录象,介绍工业生产镁的过程,体验生产过程中原料的综合利用,体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生产条件的合理控制。

了解镁的用途,体验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是相对的。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本专题“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以从矿物资源获得的重要无机基础材料为主线,重点介绍基础无机材料中所包含的铝、铁、铜、硅等常见元素的单质的冶炼原理,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金属材料的防护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探究,学生将能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进一步了解化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更深入地认识到化学科学在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于人类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学习从化学的角度观察、分析、了解物质世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本专题内容主要涉及铝、铁、铜、硅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获得和应用,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组织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本专题内容的兴趣。本专题还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和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间转化关系的应用,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复习巩固相关化学原理,引导学生加深对物质转化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重要应用的认识。在教学中要重视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通过剖析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能让学生了解氧化铝的主要性质以及获得氧化铝的主要方法,了解偏铝酸钠与酸的反应;通过对铝与酸溶液或碱溶液反应的探究,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通过对氢氧化铝是否为两性氢氧化物的活动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学习采用类比提出假说的方法;通过对Fe3+和Fe2+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更好地理解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提出假说、设计探究方案、获得探究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壳中铝元素的含量,知道铝元素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了解工业上从铝土矿获得铝的方法,从金属铝冶炼方法的变化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铝、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了解铝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知道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分别是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

4.通过相关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5.尝试采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学习新知识,学习构建知识结构的常用方法。

二、课时建议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1课时

铝的性质 1课时

铝的氢氧化物 1课时

本单元内容主要体现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如下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初步认识实验方法设计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认识实验、假说、比较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教材编写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紧扣从铝土矿提取铝这一线索,引出氧化铝、铝、氢氧化铝等物质,通过对部分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氧化铝、铝、氢氧化铝等相关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学习使用实验探究法去认识物质的性质。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铝的重要用途,作为金属材料,铝及其合金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建筑等领域,飞机中材料质量的2/3~3/4是铝合金;在日常生活中,铝及其合金常用来制作各种包装材料和炊具;铝的导电性很好,广泛应用于长距离的输电线路中;铝的燃烧热值高也有其重要应用,航天飞机的固体推进剂和铁轨的焊接都用到铝。结合学生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铝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自然能够激发起学生了解从矿物如何冶炼铝的迫切愿望。

从铝土矿获得氧化铝是冶炼铝的重要步骤。教材巧妙地用从铝土矿获得氧化铝引出了对 氧化铝两性的认识,在教学中需要把握好这样安排的目的。本单元的教学涉及较多的酸、碱、 盐、氧化物间的转化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酸、碱、盐、氧化物的转化关系,并能尝试应用物质的转化关系解决化学简单问题。

铝的性质

“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问题展开,如铝制容器中所盛放的食品是否会腐蚀容器就是学生比较关心的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完成实验,也可以由学生设计一些与探究活动主题相关的其他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总结归纳铝的特殊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充分认识了铝和氧化铝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以后,学生对氢氧化铝是否为两性的思考非常自然,这种类比迁移的思维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提出假说的常见方法。创设一个好的探究“氢氧化铝是否为两性物质”的问题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实验探究手段帮助学生认识氢氧化铝的两性。

教材在介绍铝和铝的化合物的性质时,都是先观察实验,由实验展开对问题的研究。符合探究学习的思路。所以要认真准备好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要做好自己的学习工作。作文一名化学家教老师,我们很有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化学。希望以上所介绍的高中化学家教的技巧心得,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