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撒马尔罕城(文化遗产)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8-12 16:37:35


世界范围内有很多非物质遗产文化,这些遗产文化需要大家去了解和保护,只有这样历史气息浓郁的文化遗产才能得以流传,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介绍撒马尔罕城(文化遗产),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这些世界文化遗产。

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撒马尔罕连接着波斯帝国、印度和中国这三大帝国,关于她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

撒马尔罕(乌兹别克语:Samarqand或Самарқанд) Самар意为“肥沃”,қанд意为“土地”,撒马尔罕意为“肥沃的土地”。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

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关于她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公元前4世纪,当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该城时不禁赞叹:“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撒马尔罕要比我想象中更为壮观。”

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撒马尔罕连接着波斯帝国、印度和中国这三大帝国,但也饱受了战火的蹂躏。1219年,撒马尔罕是花剌子模帝国的新都和文化中心,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攻陷之后,遭受了灭顶之灾。城内的大多数建筑,则是由后来的帖木儿大帝敕令修建。随着帖木儿帝国的兴起,他的大军横扫波斯、印度、高加索、阿塞拜疆和蒙古。他发誓要让撒马尔罕成为亚洲之都,因此他把从亚洲各地劫掠来的珍宝堆积在撒马尔罕,把每个城市的最精巧的工匠带到撒马尔罕,在城里修建起最辉煌的宫殿和清真寺。

《魏书》称为悉万斤;《隋书·西域记》称为康国;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康国;唐杜环《经行记〉作康国、萨末建;《新唐书》称为康国、萨秣建,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作寻思干;《长春真人西游记》作邪米思干;《元史》作薛迷思加;明陈诚《西域番国志》、《明史》、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均作撒马儿罕。

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撒马尔罕州首府。在国境东南部泽拉夫尚河谷地。人口37.1万(1985)。中亚历史名城,有2,500年的历史。为古代索格德、帖木儿帝国的古都。1868年并入沙俄。1924--1930年曾为乌兹别克行政中心。铁路和公路枢纽。工业以轧棉、丝织和食品加工为主,还有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建有电梯和电影机制造、家用冰箱制造、化肥、罐头厂等。乌兹别克斯坦的文化中心,设有高等院校多所和考古研究所及中亚著名的卡拉库尔绵羊养殖研究所。附近有建于14至17世纪的清真寺、陵墓等许多历史古迹。

2000年,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整个城市根据建成年代的不同,显著的分为“Afrasiab遗址区”、“帖木儿时期建成区”、“沙俄-苏联时期建成区”等不同的区域,城市中保存了大量帖木儿时期的宗教、文化建筑和格局较为完好的低层传统住宅区。

帖木儿帝国时期的撒马尔罕城(也即撒马尔罕旧城,参见辞条:撒马尔罕文化中心)位于其前身——Afrasiab古城遗址西南,帖木儿(Amur Timur)于1371-1372年间在城市西侧建造了Khala城堡,行使内城的职能,同时恢复了11-12世纪花剌子模时期的老城墙,这一区域被称为Khisar。14世纪的撒马尔罕共有6个城门,6条主街,以一组宗教建筑组成的列吉斯坦广场建筑群为城市中心,北门附近形成了巨大的集市(Bazaar),其余区域为匀质的低层传统居住区。这一基本格局较为完整地保持至今,其城市尺度、肌理均与之后建成的区域形成了显著的差别。

"列基斯坦"神学院

位于撒马尔罕市中心的"列吉斯坦"(意为"沙地")广场,是一组宏大的建筑群,建于公元15-17世纪。建筑群由三座神学院组成:左侧为兀鲁伯神学院(兀鲁伯为乌中世纪的学者、天文学家、诗人和哲学家),建于1417-1420年;正面为季里雅-卡利(意为镶金的)神学院,建于1646-1660年;右侧为希尔-多尔(意为藏狮的)神学院,建于1619-1636年。这三座建筑高大壮观、气势宏伟,内有金碧辉煌的清真寺。兀鲁伯神学院的正门和彩色的穹顶是用各种色彩的陶瓷装饰的,后遭地震破坏,又重新修建了高13米、直径13米的新穹顶,建筑材料采用特殊金属结构。这些神学院是中世纪培养穆斯林神职人员的学府。其中兀鲁伯神学院是15世纪最好的穆斯林学府之一。据说,兀鲁伯曾亲自在此授课,这里是他统治期间世俗科学思想的中心。三座神学院虽建于不同时代,但风格组合相当成功,是中世纪中亚建筑的杰作。

古尔-艾米尔陵墓

位于撒马尔罕市区内,是帖木儿及其后嗣的陵墓,建于15世纪。陵墓造型壮观,色彩鲜艳,有球锥形大圆顶,具有浓厚的东方建筑特色,是世界著名的中亚建筑瑰宝。陵墓始建于1403年,最初作为猝死的帖木儿之孙穆罕默德·苏尔丹之墓,后成为帖木儿家族墓。陵墓的灵堂中放有9个象征性的石棺椁,真正盛放遗体的棺椁深深埋在地下。陵墓中分别安葬着帖木儿、帖木儿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其中一个是兀鲁伯)、兀鲁伯的两个儿子、兀鲁伯的宗教老师以及一个未查明姓氏者。这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帖木儿之孙兀鲁伯为帖木儿建的墨绿色玉石棺。帖木儿墓上写着:谁掘我的墓,谁就遭殃。1941年6月8日曾有人挖掘了帖木儿的墓,两周后希特勒就开始进攻苏联。不过,那一次对墓葬的发掘证实了关于帖木儿面部特征的历史记载,证实了兀鲁伯死于暴力杀害的传说,以及所葬其它帖木儿家族成员身份的真实性。

兀鲁伯天文台

兀鲁伯天文台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古迹之一,坐落在撒马尔罕的东北郊。它由帖木儿帝国的创建人帖木儿之孙、乌著名天文学家、学者、诗人和哲学家、撒马尔罕的统治者兀鲁伯于1428-1429年建造,是中世纪时期具有世界影响的天文台之一。

兀鲁伯天文台是一个三层圆形建筑物,有独特的40米大理石六分仪和水平度盘。兀鲁伯在此测出的一年时间的长短与现代科学计算的结果相差极微。今天,兀鲁伯天文台只留下一座巨大的、由大理石制成的六分仪。六分仪安装在离地面11米深、2米宽的斜坑道里,部分伸出地面,坑道上面是兀鲁伯天文台博物馆。当年兀鲁伯天文台编制的《新天文表》,概述了当时的天文学基础理论和1018颗星辰的方位,这是继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尔赫之后,测定星辰位置的最准确的记录。

"沙赫静达"陵墓

沙赫静达陵墓建于14世纪和15世纪,由13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组成。"沙赫静达"意为"永生之王",是撒马尔罕的执政者及其家属的坟墓。建筑的基调为青色,以彩色陶瓷贴面作为装饰。其中最主要的一座是伊斯兰教创建人穆罕默德的堂弟库萨姆之墓。帖木儿大帝的妻子图玛-阿卡和侄女图尔坎-阿卡也葬在这里。

撒马尔罕城(文化遗产)介绍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去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请登录学大教育网查阅,相信能够拓宽你的知识面。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8926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